河姆渡遗址:七千年前的 “稻作文明” 摇篮
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镇,河姆渡遗址的发掘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农业文明的历史。这座距今约 7000-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,以其丰富的稻作遗存、干栏式建筑遗迹和精美的骨器、陶器,证明了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。考古学家在遗...
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镇,河姆渡遗址的发掘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农业文明的历史。这座距今约 7000-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,以其丰富的稻作遗存、干栏式建筑遗迹和精美的骨器、陶器,证明了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。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、稻壳、稻秆遗存,经鉴定,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的籼稻和粳稻,说明河姆渡人已掌握了成熟的水稻种植技术,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。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,如骨耜、木耒等,其中骨耜是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成,刃部锋利,是当时主要的耕作工具。河姆渡人的居住方式也极具特色,他们建造的干栏式建筑,以木桩为基础,房屋架空于地面,既防潮又能抵御野兽侵袭,这种建筑形式对后世南方地区的民居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此外,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“双鸟朝阳” 纹象牙雕刻,造型精美,寓意吉祥,展现了河姆渡人高超的艺术审美和原始的宗教信仰。河姆渡遗址的发现,证明了在七千年前,长江流域就已孕育出灿烂的农耕文明,打破了以往 “中原中心论” 对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单一认知。